2015年7月31日,北京攜手張家口申辦2022年冬奧會取得成功。如果說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是其“硬實力”的體現,那么,冬奧會能否成功舉辦則考驗著這兩座城市的“軟實力”。目前,大氣污染、交通擁堵、人工降雪是成功舉辦冬奧會需解決的3大難題。
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,為解決這些難題,我國科研人員早就開始了技術研發,并進行了專利布局。7年后的冬奧會賽場上,當運動健兒斬金奪銀時,希望我國科研人員也能在破解這3大難題上斬獲“專利獎牌”。
治理霧霾 雙管齊下
清新的空氣、優美的環境是舉辦冬奧會所必需的。當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的消息傳來時,不僅北京市民開始憧憬何時能再現“APEC藍”,國際社會也非常關注北京將如何治理霧霾。
為了治理霧霾,國內外科研人員早就在該領域進行了技術研發,德高行(北京)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專家車慧中經過中國專利文獻檢索發現,在治理霧霾方面,截至2015年8月3日,國內外申請人共在中國提交了1300余件專利申請,其中發明專利申請700余件,技術內容涉及霧霾檢測與監控、霧霾分離與過濾等。
北京在申辦2022年冬奧會時曾承諾,2022年,北京將使空氣中PM2.5平均濃度下降45%左右。“霧霾主要是人類使用化石能源、燃煤和燃油排放大量污染物造成的。”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侯宇軒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,在減少霧霾污染物排放方面,我國主要采用推廣PM2.5過濾技術、新能源汽車和強制污染嚴重的企業安裝污染治理設備等措施。
侯宇軒同時強調,治理霧霾還需從源頭和終端排放兩方面發力,調整能源結構和控制汽車尾氣排放,并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方面加大研發力度。
智能交通 緩解擁堵
近年來,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,北京的交通擁堵問題日益凸顯。冬奧會期間,短短幾天就會涌入數十萬人,交通擁堵很可能成為北京的不可承受之重。
智能交通系統對于提升交通運行效率具有明顯作用。車慧中經過中國專利文獻檢索發現,在智能交通領域,截至2015年8月3日,國內外申請人共在中國提交了7600余件專利申請,其中發明專利申請4500余件,技術內容涉及交通信號的演算及控制系統、控制器、交通模擬及仿真系統等。
“目前,智能交通系統主要包括交通管理、運輸管理、電子收費、出行信息服務、綜合運輸等多個方面,其在大城市中已經開始廣泛應用。”中興通訊政企網交通行業部總監張慧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,中興通訊早就開始研發智能交通相關技術,已在該領域提交了數百件專利申請,并推出了電子車牌、車載終端等交通終端產品,以及電子警察、信號控制、指揮中心等交通控制產品。
張慧強調,為了緩解2022年冬奧會的交通擁堵,北京加快布局智能交通系統更像是一套“組合拳”。該系統的各個環節都將對緩解交通擁堵起著重要作用,比如交通控制系統可以使容易堵車的道路更加順暢、大數據分析系統可以分析道路擁堵原因等。此外,智能交通系統收集的交通信息還可以為北京市相關部門在2022年冬奧會期間制定有效的疏導方案提供參考。
人工降雪 未雨綢繆
滑雪類項目是冬奧會的重要比賽項目之一。2022年冬奧會期間,一旦自然降雪達不到比賽要求,人工降雪將被派上用場。
那么,我國在該領域的技術研發情況如何?車慧中經過中國專利文獻檢索發現,在人工降雪領域,截至2015年8月3日,國內外申請人共在中國提交了50余件專利申請,其中發明專利申請30余件,技術內容涉及人造雪材料和造雪設備等。
韓國雪技術株式會社是一家專業研究人工降雪技術的公司。該公司駐中國辦事處負責人張業超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:“在人工降雪方面,韓國雪技術株式會社已在中國提交了8件專利申請,技術內容涉及核子發生器、空壓機技術、水汽混合技術等。”
“目前,國際上進行人工降雪的原理大致相同,都是將高壓水和空氣混合,將其噴灑到零下2℃的空氣中,即可形成雪花。”張業超向本報記者介紹,人工降雪采用的造雪機主要分為炮式造雪機和雪槍式造雪機,炮式造雪機適合進行大面積的人工降雪,比如可以為冬奧會的滑雪場增加雪的厚度;雪槍式造雪機適合小范圍的人工降雪,比如可以為跳臺滑雪賽場補充雪等。
“室外氣溫達到零下2℃,我們就可以進行人工降雪。如果2022年冬奧會期間,自然降雪達不到比賽要求,人工降雪可以隨時派上用場。”張業超表示。(來源: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)